癌癥早篩,這回輪到中國AI表演了
AI落地比技術更重要
撰文/ 陳鄧新
編輯/ 黎文婕
排版/ Annalee
中國AI,再次吸引大洋彼岸關注。
日前,斯坦福大學發(fā)布了《2024年AI指數報告》,透露2023年美國人工智能投資額為672 億美元,是中國的約8.7倍;其中,阿里達摩院(湖畔實驗室)醫(yī)療AI憑借在大規(guī)模胰腺癌早篩上的突破,成為唯一來自中國科技公司的AI亮點研究。
這意味著,AI尋癌,中國走到了世界的前列。
在癌癥早篩這個“新戰(zhàn)場”,AI到底有多重要?明明美國是此道的先驅,為何中國后來居上?AI落地,眼下走到哪一步了?
滴血驗癌為假,AI尋癌為真
“這場戰(zhàn)爭,人類已經持續(xù)了數千年。”
《眾病之王·癌癥傳》一書透露:“面對癌癥,沒有人能輕言治愈,為了追上這種疾病的步伐,人類一而再、再而三地創(chuàng)造、學習新知識,揚棄舊策略。”
于是乎,AI被寄予厚望。
隨之而來的則是“滴血驗癌”,一個名為Theranos的公司,宣稱借助包括AI在內的高科技手段,從指尖搜集幾滴血液就可以快速檢驗癌癥,并自動生成病人的病情診斷報告。
有了“滴血驗癌”的光環(huán),Theranos成為硅谷的獨角獸,估值一度觸及90億美元,其創(chuàng)始人一度被稱為“女版喬布斯”。
不過,紙包不住火,騙局最終真相大白,創(chuàng)始人也鋃鐺入獄。
癌癥新發(fā)人數前十的國家
雖然亂象叢生,但人類渴望借助AI攻克癌癥的夙愿沒有改變,相較“滴血驗癌”,AI尋癌走得更快更穩(wěn)。
這其中,谷歌堪稱AI尋癌的全球“先鋒”。
早在2016年,谷歌參加 ISBI舉辦的癌癥細胞區(qū)域檢測競賽時,旗下的AI工具LYNA對乳腺癌的追蹤頗有成效,從而名聲大噪,這之后又發(fā)布了乳腺癌人工智能檢測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的表現甚至超越了醫(yī)學專家。
盡管如此,谷歌的AI模型卻沒有在此道大規(guī)模落地。
谷歌首席投資官兼CFO露絲?波拉特曾坦承:“谷歌將AI應用于醫(yī)療保健領域——從通過分析和研究電子病歷預測患者疾病到輔助檢測肺癌等疾病,雖然我們仍然處于技術開發(fā)的早期階段,但是結果是充滿希望的。”
通俗易懂地說,谷歌的AI尋癌屬于前瞻性研究,處于科研試驗階段,臨床大規(guī)模實踐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如此一來,全球癌癥篩查主要依賴傳統(tǒng)方式。
問題在于,傳統(tǒng)方式準確率與醫(yī)生自身素質與經驗息息相關,導致癌癥的檢測成本高,癌癥早篩的普及率低。
大規(guī)模早篩,中國拔得頭籌
與之對應的是,中國即將率先進入AI尋癌的黃金時代。
2023年11月,達摩院醫(yī)療AI團隊聯合全球多家醫(yī)療機構發(fā)布胰腺癌檢測模型PANDA,利用AI放大并識別平掃CT圖像中那些肉眼難以識別的細微的病灶特征,實現早期胰腺癌檢測,并克服了過往篩查手段假陽性偏高的難題。
一言以蔽之,依托“平掃CT+AI”的方式,可以達到大規(guī)模胰腺癌早篩的目的。
更為重要的是,判斷存在胰腺病變的準確率高達92.9%,而判斷無病的準確率高達99.9%,且不會給病人帶來額外的輻射與經濟負擔。
AI尋癌準確率高
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放射診斷科主任顧雅佳教授表示:“設想一下,我們去體檢時做個最簡單的平掃CT,就能查出有無胰腺癌,這將幫助到很多胰腺病人,減少悲劇的發(fā)生。”
基于PANDA的研究成果,達摩院正在探索AI多癌篩查技術,預期覆蓋胰腺癌、食管癌、肺癌、乳腺癌、肝癌、胃癌等8種致命癌癥與骨質疏松、心血管病等5種慢性疾病。
PANDA模型之所以后來居上,背后的原因有二。
一方面,“健康中國”戰(zhàn)略有力。
2016年,《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頒布,中國癌癥5年生存率從2015年的40.5%上升到2022年的43.7%,而《健康中國行動——癌癥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又提出進一步完善癌癥防治體系建設。
眾所周知,早篩是癌癥防治的關鍵。
由此可見,PANDA模型不但擁有廣闊的應用場景,還有時間的緊迫性,這為臨床大規(guī)模實踐創(chuàng)造了條件,2024年2月已率先在麗水市中心醫(yī)院和景寧縣人民醫(yī)院落地部署。
達摩院醫(yī)療AI團隊負責人呂樂表示:“正在聯合全球多家頂尖醫(yī)療機構,利用AI技術探索低廉、高效的多癌篩查新方法,希望能讓人們通過一次平掃CT就查出多種早期癌癥。”
另外一方面,谷歌分心。
一名業(yè)內人士告訴鋅刻度:“其實谷歌與達摩院AI賦能的底層邏輯是一樣的,都可以做到提高癌癥篩查的準確率、減少病人的等待時間,但谷歌的效率一言難盡。”
上述業(yè)內人士進一步表示,AI一直是谷歌的底色,早早按下AI的快進鍵,可一直在落地上進展不大,“AI+醫(yī)療”亦是如此,布局較為全面、技術底蘊深厚,但少了“臨門一腳”。
事實上,谷歌2021年解散了獨立的谷歌醫(yī)療健康部門(Google Health),就可見一斑。
更為糟糕的是,2022年谷歌一度成為華爾街第六大做空目標,不得不減員增效給資本市場一個交代,到了2023年又被OpenAI“偷塔”,追趕成為谷歌的關鍵詞。
這么一來,AI尋癌并沒有成為谷歌的重心,被彎道超車也就不足為奇了。
AI落地,走到哪一步了?
以上可見,AI落地比技術更重要。
眼下,AI進入“大模型時代”,行業(yè)可謂百家爭鳴,卷算力資源、卷參數多寡、卷應用場景、卷商業(yè)營銷、卷數據榜單……
但大模型已經從嘗鮮走向實用,未來真正可以勝出的一定是深耕應用場景的企業(yè),這對玩家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AI+醫(yī)療”為例,AI已深入就診、治療、隨訪、體檢等多場景,協助醫(yī)生工作提效、幫助患者就醫(yī)提效、助力醫(yī)療各類機構降本增效、緩解醫(yī)療資源緊張……
譬如,利用語音AI來智能識別醫(yī)生與患者的對話內容,然后將數據輸入到電子病歷中來自動創(chuàng)建臨床記錄,從而提升醫(yī)生診斷的有效率。
當然,落地也不乏挑戰(zhàn)。
醫(yī)療數據天然具備敏感性,如何合規(guī)、完整、可持續(xù)、高質量地獲取,關系著AI的準確性、可靠性與合法性。
而經濟性,是另外一個不可忽視的難點。
一名證券分析師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時表示:“我們認為,量化AI技術在長期運行中的經濟效益,可以通過分析AI技術提高診斷準確性、降低誤診率、優(yōu)化治療方案等方面的效果,來評估經濟效益,未來也可以跟DRG/DIP在醫(yī)療精益化管理的實踐相結合以進一步提高DRG/DIP政策的執(zhí)行效果。”
AI專利數量中國領跑
此外,應用成為AI落地的“關鍵詞”。
阿里巴巴推出“淘寶問問”、京東推出“京言”,雙雙側重電商購物;字節(jié)跳動推出“豆包”“小悟空”等,側重搜索與視頻編輯;騰訊推出“小琴”“未伴”“AI一起聽”等,側重社交與音樂;百度重塑旗下產品,推出“百度GBI”“云一朵”等AI原生應用……
Gartner的數據顯示,2026年預計超過80%的企業(yè)將使用生成式AI應用程序接口(API)或部署支持生成式AI的應用。
總而言之,AI的競爭高地勢是產業(yè),唯有落地扎根產業(yè),解決產業(yè)的實際問題,才能開花結果,釋放更大的勢能,推動新質生產力快速發(fā)展。
不難看出,中國AI正在跑步前進。
原文標題 : 癌癥早篩,這回輪到中國AI表演了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