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阿里看中的月之暗面,還在戴著商業(yè)化的面紗
“月球的暗面是神秘和未知,但人類總有向前探索的勇氣和信心”。這或許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大模型公司月之暗面成立的初衷。
作為當前大模型這一火熱市場中的明星獨角獸,月之暗面站在風口上,無論是產品迭代還是資本角力,其一舉一動備受關注。
松果財經獲悉,月之暗面正在進行新一輪融資,估值達到30億美元,新的投資者包括騰訊、高榕創(chuàng)投等。
而據天眼查,在今年2月,該公司就已獲得超10億美元融資,估值達到約25億美元。據悉,此次創(chuàng)下了國內大模型領域單筆融資紀錄,參與其中的就有阿里巴巴、小紅書等互聯網企業(yè)以及老股東紅杉中國、礪思資本等。
有知情人士透露:“當下月之暗面的股東名單,至少囊括二十余家投資方的豪華天團。”顯而易見,對于投資者而言,這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好標的”。
誠然,當前大模型領域風起云涌,前景廣闊,正如中商產業(yè)研究院發(fā)布的《人工智能系列專題之中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yè)全景與機會洞察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20-2022年,我國大模型產業(yè)市場規(guī)模從15億元增長至7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16.02%,預計2024年產業(yè)規(guī)模將達216億元。機遇在前,投資者必須積極把握。
但月之暗面何以不容錯過?投資不是只看到風口,而是有一套內在的篩選標準。有投資者曾指出一個“好標的”,除了具有金融屬性,最重要的是“隨著時間的增長,會越來越好,或者越來越有價值”。
目前來看,月之暗面的業(yè)務發(fā)展走勢顯然是持續(xù)上行的。
具體在產品層面,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4月,月之暗面旗下的Kimi智能助手網頁版訪問量達到2004萬,較上月上漲60.2%,訪問量已經超過文心一言,排在國內同類產品榜的第一位。另外,根據QuestMobile的數據,2024年3月,Kimi智能助手APP的月活躍用戶量是589.7萬,Kimi智能助手微信小程序月活躍用戶已經突破91.1萬。
而當前大模型產品層面的競爭顯然是十分激烈的,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3月,通過國家網信辦備案的大模型名單有117個。這種情況下,Kimi能夠脫穎而出,無疑需要一定實力。
據悉,Kimi主打長文本輸出,發(fā)布時可以支持20萬漢字的輸入,是Anthropic的Claude2-100k(約8萬字)的2.5倍,OpenAI的GPT-4-32K(約2.5萬字)的8倍。而在今年3月,月之暗面宣布,Kimi智能助手在長上下文窗口技術上再次取得突破,無損上下文長度提升到200萬字。對于用戶而言,Kimi在閱讀理解、文獻分析、長文寫作等任務上具有獨特優(yōu)勢。
此外,月之暗面在產品布局上ToC的定位也對其發(fā)展產生較大賦能,創(chuàng)始人楊植麟曾表示,“ToC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選擇,看到的是一個成為AI時代Super App的機會”。
長遠來看,大模型常態(tài)化應用以及更大范圍的商業(yè)落地,必然需在C端開展,通過不斷“收割”用戶,有望打開更大的商業(yè)空間。而且,對于大模型產品的迭代升級而言,C端是天然的“練兵場”。
但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是,現階段C端大模型商業(yè)化前景仍不顯著,尤其是在阿里、百度、科大訊飛等科技大廠都在推行大模型產品降價的當下,C端大模型要開啟收費模式、進一步做好市場教育,其實并不容易。
但考慮到大模型的真正落地,商業(yè)化必然納入相關公司的考慮項。據悉,日前Kimi推出打賞功能,提供了六種不同的選擇:5.2元/4天、9.99元/8天、28.8元/23天、49.9元/40天、99元/93天、399元/365天。
對于Kimi是否將就此走向付費,月之暗面相關負責人做出解釋:“Kimi還是免費的,不著急的用戶在高峰期算力不足時稍等一下也可以繼續(xù)使用Kimi。”
但這也可以看成月之暗面對商業(yè)化的一大試水,而其如何在商業(yè)獲量和技術投入之間取得平衡,還需交給時間驗證。
原文標題 : 騰訊、阿里看中的月之暗面,還在戴著商業(yè)化的面紗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最新活動更多
-
7月8日立即報名>> 【在線會議】英飛凌新一代智能照明方案賦能綠色建筑與工業(yè)互聯
-
7月22-29日立即報名>> 【線下論壇】第三屆安富利汽車生態(tài)圈峰會
-
7.30-8.1火熱報名中>> 全數會2025(第六屆)機器人及智能工廠展
-
7月31日免費預約>> OFweek 2025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yè)技術創(chuàng)新應用論壇
-
免費參會立即報名>> 7月30日- 8月1日 2025全數會工業(yè)芯片與傳感儀表展
-
即日-2025.8.1立即下載>> 《2024智能制造產業(yè)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fā)展藍皮書》
推薦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