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器官芯片國家標準出臺
近日,我國首個器官芯片領域的國家標準《皮膚芯片通用技術要求》(GB/T 44831-2024)正式發(fā)布。
《皮膚芯片通用技術要求》由東南大學蘇州醫(yī)療器械研究院院長顧忠澤團隊牽頭起草,東南大學、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江蘇艾瑋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清華大學、南方醫(yī)科大學、南京市食品藥品監(jiān)督檢驗院、南京市計量監(jiān)督檢測院等 21 家單位合作完成。皮膚芯片是一種使用體外微流控芯片生成的微型細胞和組織培養(yǎng)器件,能夠模擬皮膚的生化和生理特性,具有屏障結構和功能。這種技術能實現高通量和自動化培養(yǎng)、檢測,有望成為有效的毒理檢測、藥物篩選、化妝品評估工具。
該標準主要規(guī)定了皮膚芯片的相關術語定義,皮膚芯片的外觀、細胞來源、組件性能、生物性能等技術要求。適用于以微流控芯片為載體的皮膚芯片產品的設計、生產和檢測。
顧忠澤教授介紹,人體器官芯片是通過干細胞、生物材料、納米加工等前沿技術的交叉集成,在體外構建的器官微生理系統(tǒng),可模擬人體不同組織器官的主要結構功能特征和復雜的器官間聯(lián)系,用以預測人體對藥物或外界不同刺激產生的反應。
目前,顧忠澤團隊在人體器官芯片領域已突破了微結構誘導組織/器官生長、器官芯片及生物傳感器跨尺度結構可控制造、器官芯片多模態(tài)原位/在線測量等科學技術瓶頸,形成了器官芯片完整的技術體系。該團隊還成功構建了中國第一個進入空間站并實施科學實驗的器官芯片模型,在國際上率先提出器官芯片與人工智能融合的藥物篩選范式,并與華為公司聯(lián)合發(fā)布了全球第一個人體器官芯片醫(yī)藥大模型,相關成果曾獲中國生命科學十大進展、中國專利獎、黃家駟生物醫(yī)學工程獎等榮譽。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