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上廣合”緣起:合作奇瑞無果的廣汽為何仍相信愛情?
車市要變天,汽車企業(yè)通過抱團來取暖,從邏輯上看也沒錯,但是,在現實中,抱團不一定能取得了暖,無論是國際上的合作還是國內的合作,資本層面的還是非資本層面的,真正因為合作做強的個體并不多。
敞開胸懷的氣度、共同利益的高度、祛除各方干預的難度、以及高層意愿和實際操作之間的脫節(jié),都可能影響合作的結果。
上汽和廣汽的合作,作為泛善可陳的汽車行業(yè)2019年年末的一抹亮色,雖然與七年前廣汽與奇瑞那場無果而終的合作有本質區(qū)別,但是,真正在合作中,在面臨利益考驗的時候,是否還能精誠合作還有待觀察。
合作源自雙方高層自發(fā)
知情 人士向愉觀車市透露:故事緣起于今年的廣州車展,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總裁王曉秋,在廣州秘密約見了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紅、總經理馮興亞,雙方高層不約而同預見到車市正在變天,行業(yè)悲觀情緒依舊蔓延,抱團取暖勢在必行。
雖然作為《財富》500強和中國車企前5強,但市場下滑帶來的產能放空,成本增高,利潤減少,誰都不能避免,為了不影響到前端前沿技術的投入和開發(fā)、未來生態(tài)鏈的打造,雙方計劃就未來新業(yè)務展開合作,聯(lián)合投入,共同收益,抵御市場風險,在危機到來時進行抱團自救。
12月23日,在上汽集團董事長陳虹和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紅的見證下,上汽集團總裁王曉秋和廣汽集團總經理馮興亞在上海簽署了戰(zhàn)略合作框架協(xié)議。根據公告:雙方將積極探討在技術研發(fā)、資源協(xié)同、投資布局、市場拓展、商業(yè)模式創(chuàng)新及國際經營等相關領域開展合作。
這也成為,繼一年前兵器裝備集團、中國一汽、東風汽車簽署《T3科技平臺公司合資合作意向協(xié)議》,組成“T3”后,中國汽車界又一樁大聯(lián)合。
是巧合還是必然?
相對于全世界的車企大聯(lián)盟,在國內車企之間真正形成合作同盟的并不多,要么是“大吃小”似的整合,如一汽整合天汽、上汽整合南汽、廣汽整合長豐;要么是“拉郎配”下的不了了之,如之前廣汽與奇瑞之間的合作,從喧囂到一切歸零,長安整合昌河鈴木引致激烈勞工糾紛而鎩羽而歸。
明和暗斗,面和心不和,似乎成了車企間不成文的普遍現象,那么上汽和廣汽車的合作,是否又會難免落入俗套再步后塵呢?
愉觀車市認為:上汽和廣汽之間的合作,與其他合作相比,發(fā)生在不同的市場情況下,并且并非由于外界拉動,而是發(fā)自雙方內心的需求,從合作項目來看,兩者的合作是盡量避開競爭性的存量業(yè)務,更多是聚焦于“新四化”投入大、周期長、平臺化、生態(tài)化的業(yè)務增值部分。
雙方有合作共贏的基礎和條件,但是,如果打個比喻的話,雙方是“合伙旅游”而不是“合伙過日子”,而最終合作進展到什么程度,更要受制于客觀因素。
與當年奇瑞的合作今非昔比
大家一定還記得廣汽當年與奇瑞聲勢浩大的合作。
7年前,廣汽集團與奇瑞汽車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在國家部委、廣東省和安徽省、廣州市和蕪湖市的各級領導,以及來自全國各地100多家境內外媒體共同見證下完成了簽約儀式。
然而,7年以來,廣汽與奇瑞之間的合作無果而終,除了廣汽花費4000萬元買了QQ的技術之后又束之高閣外。
不過,愉觀車市認為,與當年奇瑞和廣汽的合作不同,第一驅動力不同,一個屬于拉郎配,一個是自發(fā)的。第二,市場情形已大不同。
翻開歷史可以看到,2012年,奇瑞與廣汽合作,當年奇瑞汽車全年銷量為56.33萬輛,雖然同比2011年64.3萬輛的銷量下滑了12.4%,但那時候的奇瑞相比廣汽集團的自主品牌,仍是自主品牌巨頭,相對于奇瑞在技術上的積淀,廣汽和奇瑞之間的合作,更像是廣汽花錢買奇瑞的技術,而作為直接的競爭對手,加上當時對市場預期都比較樂觀,自主品牌普遍處于上升期,誰都想抓住那一輪機會實現一番自我價值,奇瑞與廣汽之間的合作又是在直接競爭的傳統(tǒng)業(yè)務領域,相當于通過合作培養(yǎng)更強勁的競爭對手,當然,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下,雙方都各有私心,合作也會計較。
不過,今非昔比國內車市進入寒冬令業(yè)內加速洗牌,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銷量1232.3萬輛,同比下降12.4%。在大環(huán)境下行的情況下,上汽和廣汽也未能逃離銷量下滑的命運。
其中上汽集團總體銷量293.7萬輛,同比下降16.6%,除了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分公司和上汽正大,其余的子公司都面臨產銷雙跌。廣汽的表現稍微好點,今年上半年銷量接近100萬輛,同比下跌1.69%,雖跑贏車市大盤,但業(yè)績主要還是依靠兩家日系合資公司(廣汽豐田、廣汽本田)在支撐。
雖然,對于《財富》世界500強企業(yè)和國內產銷排名前五的汽車企業(yè)集團而言,上汽和廣汽目前都不存在生存壓力,但是,產能利用率降低帶來成本的徒增,利潤的減少是不可避免的。
產銷下降,利潤減少,這就意味著,雙方根據比例投入的研發(fā)費用也會相應減少。但是,短期內減少了研發(fā)投入,從長期來看,很可能保不住現有的行業(yè)地位。市場競爭激烈,國際巨頭紛紛攜手抱團取暖,聯(lián)合,也是自主品牌最好的過冬方式。
第三,雙方合作內容不同。
雙方的合作也是建立在新興業(yè)務上的。雙方提出,將把握汽車產業(yè)變革的戰(zhàn)略契機,探討在多個業(yè)務領域展開合作。在聯(lián)合開發(fā)核心技術方面,雙方將探討在新能源、智能化、網聯(lián)化、輕量化等領域,對戰(zhàn)略性核心技術、平臺進行聯(lián)合投資、開發(fā);共享產業(yè)鏈資源方面,雙方將探討在生產制造領域的協(xié)同合作,并計劃在物流、汽車金融、保險服務、后市場領域、產業(yè)投資等方面開展合作;聚焦新商業(yè)模式方面,雙方計劃加強在汽車共享、出行服務、車電分離等新商業(yè)模式方面的研究與合作;合力拓展海外市場方面,雙方將探索在海外終端網絡資源、海外商業(yè)伙伴、海外制造資源、國際物流等方面開展合作。
在愉觀車市看來,上汽和廣汽各有優(yōu)勢,上汽的強項在于全方位技術研發(fā)、零部件,汽車金融,新能源上下業(yè)務鏈、數字化軟件能力的打造;而廣汽強在效率,以及日系車企合作后帶來的制造品質優(yōu)勢,雖然傳祺投入僅僅花費60多億,其在市場上取得的市場地位獲得認可,廣汽新能源投產僅一年就后來居上,而傳祺的投入產出效率,也是上汽集團所不及的。另外廣汽還有自己的保險公司,而上汽也并沒有。
與此同時,雙方都面臨新業(yè)務的發(fā)展瓶頸。如在出行領域,雙方雖然都在投入,但單打的代價是都處于虧損中,而一些可以共享的新技術,比如對于新能源、智能網聯(lián)的投入,只有形成聯(lián)盟有更多的參與者,才能分攤研發(fā)成本和使用成本,而這也是上汽和廣汽,在未來的合作中,可以預見到的。
愿望和現實的差距不可回避
從理論上說,愿望挺美好,合作進行的時機也正當時。車企之間的聯(lián)盟,也是國際上通行的聯(lián)盟方式。
比如,20世紀末日產-雷諾的聯(lián)盟讓兩家車企走出連年虧損的境地,三菱的加入又讓聯(lián)盟成為繼大眾豐田全球第三大車企集團。今年,菲亞特·克萊斯勒(FCA)在與雷諾尋求合作無果后,最終也和難兄難弟標致雪鐵龍集團(PSA)合并,搖身一變成為第四大汽車集團。
但同時可以看到的是:以上的聯(lián)盟主要出現于弱者弱的時候,而從歷史的合作也可以看到,聯(lián)盟更多是量的疊加或者說在危機時候救一把,避免了更大的危機,從本質上來說,并沒有真正令個體強大。
比如,上述聯(lián)盟日產雷諾之間的博弈從未停止過。而菲亞特和PSA從個體上說也沒有令個體更加強大。
再說上汽廣汽,雖然是國內前五的車企,世界500強,但實際上,雙方開展的也是屬于“弱弱合作”的項目,畢竟在新業(yè)務上,雙方都才剛開始,此時選擇的 合作,從戰(zhàn)略上看也合情合理。
實際上,這個合作模式目前也正在國際巨頭之間發(fā)生著,比如今年1月大眾和福特在商用車、皮卡、自動駕駛、電動汽車和共享汽車領域的聯(lián)盟合作;相愛相殺上百年的戴姆勒和寶馬,計劃投入10億歐元成立5家移動出行合資公司。而通用與本田在發(fā)動機以及出行領域進行合作。
上汽和廣汽一拍即合也可以說是應勢而生。
愉觀車市了解到,實際上,就在此次廣汽集團代表團前來上海簽約之前,上汽還為廣汽集團的代表團打開乘用車研發(fā)中心的大門,以開放的態(tài)度尋求合作,向廣汽代表團展示了上汽乘用車動力總成研發(fā)、智能網聯(lián)、無人駕駛等技術。
愉觀車市認為:上汽廣汽之間畢竟是開了個好頭,而相信未來合作將成為一個趨勢,不僅僅是同行業(yè)的合作,還有跨行業(yè)的,比如之前上汽集團、上港集團和中國移動表示,一起在智能駕駛重卡小范圍示范運營進行的合作等,都是未來可期的合作。
但是,話說回來,愉觀車市同時認為,合作是否就一定能打好未來的仗也很難說,如果沒有在主流核心業(yè)務層面上形成合力,產生“1+1>2”的效果,新業(yè)務層面的合作也存在很多不確定性。“新四化”的各個領域都有獨角獸在產生,比如寧德時代、比如嘀嘀,而車企在新業(yè)務上的聯(lián)合,雖然比自己更大,但是,外部比較仍弱小。比如出行,上汽和廣汽在出行業(yè)務上合作固然能比自己自己更大,但是外部比較呢?兩者相加仍不及嘀嘀的一個零頭。而之前的T3同樣如此。
而在新業(yè)務上合作的同時,也會有利益博弈的產生。比如在出行的合作中,雙方合作的出行公司,采購誰的車更多一點,是根據市場需求還是平衡雙方企業(yè)利益?如果企業(yè)利益于市場需求不符合?是否還能尊重市場需求。
海外市場一個道理,是賣符合當地市場需求的車,還是更多平衡雙方的利益。由于競爭關系以及各種固有利益關系的存在,上汽和廣汽之間 的合作必定也是建立在首先保護好自己的業(yè)務之上的,在“看家本領上”畢竟牽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以及現實存在的各種干預,即便是形成同盟也很難同心。
當然,合作本身就是件任重道遠的事。而愉觀車市祝愿中國兩個職業(yè)化最好,契約精神最強的汽車公司能夠通過聯(lián)合共同成長,并有智慧克服各種障礙,不僅可以同患難,更可以共享福。因為前者是無奈,后者是境界。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