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在左 理性在右 前驅并非跑不過后驅
車迷心中都會有一個后驅夢,理所應當的把后驅和操控和樂趣聯系在一起,廠家也會拿著后驅來標榜性能和操控,但想象中的后驅和實際中的后驅完全是兩碼事。
前驅車也能漂移
說樂趣“后驅可以漂移”是個有力的證據,漂移也被視為后驅的專屬技能,不過這事也得兩說。什么才算是漂移,漂移是可控的轉向過度,只要讓后輪突破抓地、車尾甩起來就行。那么用我們常說的“斯堪地納維亞”也叫做鐘擺漂移法,就可以讓前驅車也“飄”起來。舉個例子,假如面前是個左彎,那么不是直接向左掰方向,而是先向右打然后再入彎,利用重心轉移將車尾甩起來,有點聲東擊西的意思。
另外,轉向過度是一種調校取向,和前驅、后驅沒任何關系,F實中也有很多例子,比如R56那代的MINI, ?怂筍T這些前驅車的車尾都非常的靈活,在賽道上重剎入彎后,車尾會極其自然的向外側擺動。
反之那些“買菜用”的后驅車,例如3系、C級、銳志之輩,車尾都像灌了鉛那樣沉。理想中一腳油門跺下去,車尾便會聽話的向外擺動起來,而現實是前輪先抓不住,之后才是甩尾。這種先推頭再甩尾的姿態(tài)不僅難看還特別難以控制,相比而言MINI,福克斯ST的樂趣高多了。
當然要說想D1GP那種漂移,那還得是后驅才行,前驅只能完成起漂動作,沒辦法維持轉向過度的姿態(tài)。但話說回來,前面列舉的“買菜用”后驅車也不可能做出一個多么漂亮的漂移動作,因為設計之初他們就不是用來干這種事的。
前驅車確有先天不足 但也并非跑不過后驅
如果客觀的來說操控呢,后驅有先天優(yōu)勢么?從結構來說,后驅布局確實更加合理,前輪負責轉向后輪負責驅動,兩對車輪各司其職互不干擾。而前驅車的前輪是身兼兩職,不僅要轉向還要驅動,兩套系統合二為一勢必增加復雜程度。
還有,我們所說的前驅,大多是橫置引擎前置前驅的布局,那么前驅動軸左右不等長就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
從上圖可以看到,動力傳到左前輪的距離要比傳到右前輪的距離更遠,而且左右傳動軸與車輪的夾角也不同,如此釋放給兩邊輪胎的扭矩也會存在差異。當全力加速時,方向會向一側跑偏,這就是“扭矩轉向”。
為了緩解這個問題,工程師也想到了各種辦法,比如兩段式傳動軸,即把較長的那段傳動軸一分為二,再比如把發(fā)動機和變速箱設計一個傾角,來平衡力矩的差異,還有利用電子控制左右扭矩輸出了。但不論如何多少還會有扭矩轉向的情況,特別是大馬力前驅車。
另外在急加速的時候,重心會向后轉移,前驅車很容易產生抓不住地的情況,所以美國那些跑04直線加速的無一例外都是后驅車。
不過也不是說前驅一定跑不過后驅,在一些動力級別較低的比賽中,前驅車也是挺快的。比如以前FIA有一個Class2組別的比賽,這項賽事沒有規(guī)定驅動形式,前驅、后驅賽車都有,作為后驅車寶馬320多數情況下是跑不過阿爾法羅密歐155、標致405這些前驅車的。
但是到了大馬力的世界里前驅車就基本絕跡了,唯一有個例外是日產。在2015年日產發(fā)布了一款叫做“GT-R LM NISMO”的賽車,它將會參加WEC LMP1組別的比賽。作為廠商唯一的前驅車,確實吸引了大量的關注,但成績卻一塌糊涂,不僅是LMP1組別中最慢的車,甚至還跑不過GT組別的車。
車手齊爾頓回憶說:這是我經歷過的最難駕駛的賽車,缺乏扭矩輸出,彎中也不穩(wěn)定,會被其它賽車輕易超越,我不覺得可以把它稱為賽車。雖然失敗的原因不能完全歸到前驅布局上,但前驅布局帶來的麻煩也是事實。
請輸入評論內容...
請輸入評論/評論長度6~500個字
圖片新聞